近日,一起源于善意之举,却不幸导致货车受损的事故,在大名县人民法院埝头法庭的悉心调解下,迎来了温暖人心的圆满结局。
事故发生于2024年12月5日,当时,为满足工厂紧急生产调配的迫切需要,铲车操作工张某怀揣着满腔热忱,一心只想为大家腾出更多的作业空间,主动尝试自行挪动一辆停放位置不当的铲车。然而,意外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在挪动铲车的过程中,车辆不慎触碰了一辆正常停放的货车,致使货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货车车主李某目睹自己的爱车突然遭受如此厄运,心中的愤怒瞬间被点燃,他情绪异常激动,强烈要求张某赔偿损失。而铲车司机张某则觉得自己本是出于好意挪车,出发点是为了集体的利益着想,不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如同不断燃烧的火焰,渐趋激烈。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吵,张某感到十分委屈和无奈,最终自行离去,而气不过的李某越想越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于是一纸诉状将张某告上了法庭,期望通过法律途径为自己讨回公道。
案件受理后,埝头法庭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由经验丰富的调解能手亲自挂帅,全程跟进此案。为彻底厘清事故的来龙去脉,承办法官不辞辛劳,多次深入事故现场,细致入微地复原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判断的因素,犹如侦探般严谨地梳理整个事件的因果链条。法官深知,要化解这场纠纷,不仅需要依据法律条文做出公正的裁决,更要兼顾人情世故,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于是,他们开始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调解之旅。
面对情绪激动的双方当事人,法官苦口婆心地进行劝说和开导,先是结合现行的法律法规以及过往的实际案例,向货车司机李某耐心解释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让其明白虽然张某的行为造成了他的财产损失,但法律会给予公正的评判,他的合法权益一定会得到保障。同时,法官也提醒李某,张某最初的动机是好的,是为了集体的利益,希望他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对于铲车操作工张某,法官同样没有丝毫懈怠,严肃地指出,“好意并非免责金牌”,即使出发点是好的,在操作过程中忽视了安全规范,导致他人财产受损,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重心长地告诫张某,安全操作是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牢记的准则,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教导他应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积极采取措施弥补李某损失。
在长达四个小时的调解过程中,法官坚持不懈地劝导,反复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协商,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心声,不断调整调解方案,虽然他们的嗓子都说哑了,但脸上始终洋溢着坚定和执着的神情。
终于,在法官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车主李某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固执立场,意识到张某的初衷确实是好的,自己或许有些过于冲动。于是,他主动放下成见,自愿降低了索赔金额。而铲车操作工张某也被法官们的真诚和耐心所打动,他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所在,怀着无比愧疚的心情,诚恳地向李某承认了错误,并表示愿意承担赔偿责任。同时,他也承诺,今后一定会严格遵章守纪,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最终,双方在法院的耐心斡旋之下,从立案到结案不到一周时间,一次调解便让双方握手言和,就赔偿事宜达成了一致意向,化干戈为玉帛。这场纠纷的圆满解决,不仅让双方当事人感受到了法律的公正和温暖,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生动范例,这一事件也有力地证明了大名法院“以理服人、依法裁决”的法治理念,如同熠熠生辉的灯塔,为乡村秩序的稳定与发展照亮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