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起袖子加油干 风雨无阻向前行】回眸2022——邯郸高质量发展一年间
时间:2023-02-09来源:未知责任编辑:刘子杨

回眸2022——

邯郸高质量发展一年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2年,是邯郸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全市上下牢牢把握“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项目建设成果丰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邯郸场景落地见效,奋力开创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新局面。

粮丰果硕 夯实农业“压舱石”

顺着太行山高速进入梯田核心片区井店镇王金庄,层层叠叠、盘山绕梁的梯田随即映入眼帘。“我家种了两亩谷子、两亩玉米,今年虽然天有些旱,但谷子品质好,亩产400余斤,玉米亩产近600斤,又是一个丰收年。”王金庄村民王林定笑逐颜开。

2022年,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王金庄村民运用农耕智慧,复合发展花椒、小米、核桃、黑枣、柴胡等种植,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方式。

农业稳,天下安;农业兴,基础牢。邯郸素有“北方粮仓”“冀南棉海”“京津菜园”之称。2022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三带七区”工程,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强筋小麦、道地中药材等10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构建了华北地区最大的叶菜生产基地,形成生猪、蛋鸡、肉羊和奶牛四大规模养殖优势产区,蔬菜和肉蛋奶产量稳居全省前列。全市创建了鸡泽辣椒、涉县核桃2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18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了大名花生、武安小米等14个中国特色之乡和12个河北特产之乡,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5个、专业村1337个,培育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24家,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9.36%,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现全覆盖。

武安市大同镇马会村玉米试验田,当地农民收获、晾晒玉米。

2022年1—11月份,全市一产固投完成投资额104.74亿元,增幅16%。魏福等17个项目入选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名单,项目数量蝉联全省第一。馆陶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经开区、鸡泽、武安、馆陶、临漳、大名等6个县(市、区)入选首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晨光生物被认定为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鸡泽辣椒入选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乐源牧业入选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名单。

这一年,全年粮食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78.45万亩、亩产460.65公斤、总产542.85万吨,连续10年跻身全国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行列。我市小麦千亩示范方亩产达到810.8公斤,为全省小麦大面积亩产首次超过800公斤。百亩示范方小麦玉米亩产量合计1659.49公斤,一年两季实现亩产“吨半粮”。截至2022年11月25日,全市共收购小麦99.5万吨。增储完成后,市县级储备粮总量将达46.33万吨,可满足全市居民3个半月口粮需求,农业“压舱石”作用越来越凸显。

这一年,我市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抗灾夺取夏粮丰收作出突出贡献单位”等称号。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连续三年全省第一。一项项荣誉见证着传统农业大市阔步迈向农业强市的足迹。

踔厉奋发 稳住经济基本盘

“多亏了政策支持,企业获得3900万元贷款,还享受到入统奖励、高新奖励、科技专项资金等政策支持,一下缓解了我们不小压力。”永年区同发铁路集团铭豪高速铁路器材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延岭说,真金白银的政策优惠让企业研发底气更足、发展信心更强。

政策惠企利民加速落地, 经济企稳回升。

和铭豪公司一样,受资金瓶颈影响的河北博柯莱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政策支持下,原本缓缴的112万元税费款到期后又能再延缓4个月,有效解决了燃眉之急。

2022年,国家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对批发和零售业等7个行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并一次性退还企业存量留抵税额,有效提升企业发展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市聚焦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创新税费服务举措,推广“无纸化退税”模式,完成“一对一”政策精准滴灌,累计向5448户企业精准推送税惠政策提示提醒短信。建成20个“远程帮办”中心,93家自助办税网点,办税缴费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成为常态。“最多跑一次”清单拓展至193项,办税缴费便利度不断提升,税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这一年,我市制定了“1+20”稳经济运行一揽子政策措施及接续措施,涉及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粮食能源安全、保基本民生等,千方百计为企业纾困解难,全市经济企稳回升,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完成较好。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2022年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

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创新构建新型服务体系。

这一年,全市开展“我是企业勤务员”服务活动,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质量基础设施三级网格化服务体系全面启动。2022年1-10月,“一站式”服务行动共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服务1176家(次),解决技术难题629个,建立计量标准37项,指导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项,“质量官”梯次培育培训初级质量官565名,培育新增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证组织460家,专利质押23笔融资17.1亿元、商标质押4笔融资1.02亿元,帮助企业对接销售渠道54个,增加销售额2938万元。

市场消费恢复发展,新型消费增势良好。

2022年,我市多次开展促消费活动,2022年(春季)全国消费促进月期间投入促消费资金800万元,拉动消费1.2亿元;“惠享邯城·乐购五一”活动投入资金400万元,直接带来消费额度约上亿元;“端午惠购·‘粽’享邯郸”活动期间,15个县(市、区)超800余家商家参与,投入资金5000万元,直接带来的消费额度在10亿元以上。“爆燃618邯郸欢乐购”活动投入财政资金9500万元,直接带来的消费额度近8亿元;“幸福邯郸欢乐购 开启美好生活”促消费活动,投入资金5000万元,线上发券约28万张,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开展汽车促消费系列活动。一系列活动有力助力商贸流通市场主体,提振了消费信心。消费持续增长,为全市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激活新动能 厚植投资兴业沃土

“项目拿地后,从方案设计到取得施工许可,仅用了20多个小时就完成了复杂的审批流程,开工时间提前了近3个月,这效率真是‘给力’。”复兴区群众文化艺术中心项目负责人薛克勇说。

这一年,邯郸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始终摆在重要位置来抓,深入实施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金融环境五大提升工程,出台一系列“放管服”改革措施,不断创新招商路径、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实现全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审批事项“简郸办”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我市推出“双证同发”新举措,印发《关于投资建设项目全过程审批管理实施方案》,创新推出建设工程规划“预证”与施工许可(地基处理部分)“双证同发”新举措,“拿地即开工”,项目手续办理时间平均压缩2-3个月以上。创新推出“告知承诺+容缺后补”审批模式,大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以企业“承诺书”代替部分申请材料,材料压减40%以上。专门设立工改专区,将涉及9个部门、42个审批的事项进行“物理整合”和“化学融合”,纳入一个专区开展服务,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受审合一、限时办结”工作模式。验收阶段办事时间也由过去的数月压减至15个工作日。

同时,市行政审批局积极推广应用“一窗通”和“云窗办照”,从而实现市场主体“全程网办、一日办结”,提高审批效率,减少企业跑办项目压力。《2022重点项目联系帮扶方案》针对80个省级重点项目和540个市级重点项目,实行局领导包联帮扶工作机制,每月主动上门,“一企一策”精准业务指导。全年专项帮扶230多次,现场解决问题210个,帮助办理审批事项200多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从而实现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有效释放,市场主体总量快速平稳增长。目前,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974018户,位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8.97%。

优良的营商环境不仅是吸引企业发展的肥沃土壤,更是外贸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勇敢“走出去”的实力和底气。

在2022年12月中东(迪拜)五大行业展览会上,我市永年区26家生产紧固件为主的企业参展,成为展览会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为减轻企业负担和成本,该区设立了不低于500万元的外贸发展资金,“组团”企业出海,鼓励“邯郸制造”走向世界。

良好的投资环境,也让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寒风阵阵,我市一个个项目建设工地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经济开发区晋潞光电家电配套、永年区赛迪永洋冶金配件、魏县魏福绿色食品、复兴区宏贯路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先后落地开工。

这一年,我市坚持“四调度、三推介、两观摩”工作机制,共有1236个项目相继开工。1—11月份,我市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85.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92.1%。20个省重点保投产项目全部竣工投产,竣工率100%。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20.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28.5%。100个市重点保投产项目全部竣工投产,竣工率100%。

调旧育新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走进河钢集团邯钢公司冷轧厂镀锌生产线,一卷卷薄如锦、亮如银的带钢在设备上匀速运转。“这是为全国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的高端汽车面板。”该厂镀锌车间技术员只炜说。

河钢邯钢曾是邯郸市传统钢铁产业的代表,在历经一轮又一轮产能压减阵痛后,从曾经单纯追求钢铁产量到高精尖产品陆续下线,进阶全球高端市场,建成河北省唯一一家实现汽车用钢“整车造”的企业和家电用钢“全覆盖”的企业。2022年12月22日,河钢股份发布《关于邯郸分公司关停及涉县新区投产的公告》,邯钢老区退城整合进展顺利。涉县新区项目达产后可年产390万吨精品钢。这也是邯郸传统重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邯宝炼钢厂转炉主控室内,技术人员在了解生产情况。

这一年,邯郸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传统优势产业壮大提升。围绕“532”主导产业,持之以恒抓转型、调结构,着力做强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全市钢铁冶炼企业由2012年底的35家整合为目前的9家。邯钢老区退城整合、冀南一期、太行一期、永洋特钢、华信特钢等5个项目已完成退城搬迁升级改造;太行二期正在加快建设;冀南二期、普阳文安、新金永洋等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普阳钢铁“轧钢产品全生产周期精细化管控能力”等3个项目入围工信部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数量居全省第1位。2022年1-11月份,邯郸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分别同比增长6.7%、12.4%、30.1%,均居全省前3位。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779家,较2021年底净增293家,创历史新高。前三季度,邯郸市36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3512.1亿元、上缴税金79.4亿元,两化融合指数55.2,居全省第3位。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做好“调旧”文章的同时,我市还在“育新”上下足功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邯郸美的斩获5个德国IF奖项,周边落户30余家配套企业,一个白色家电产业集群已经形成;首台风电整机在冀南新区下线,标志着集研发、制造和运维于一体的邯郸风电产业集群雏形已现。争创省级“专精特新”示范企业20家,派瑞特气荣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大元重科卧式加工中心、华清光电高性能OLED中间体等项目竣工投产;邯郸霆源医疗废物智慧监管平台、格力(武安)智能工厂等项目列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计划。9家企业获批2022年河北省企业技术中心。1—9月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7.8%,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

全市产业结构悄然生变。精品钢材、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加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绿色发展后劲更足。

奋蹄疾驰 协同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这是城乡建设事业取得新发展、实现新突破的一年——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确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四个新城”,全面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以切实提高城市辐射带动力、综合承载力、聚集吸引力,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东湖新城20个项目如期开工,30个项目实现竣工,40个续建项目全力推进。北部产业新城邯郸七彩文化城项目,丛台区已与曲江文旅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部滏阳新城,10个项目已竣工,完成投资50.3亿元。西部生态新城11个年度既定新开工项目已全部开工,5个续建项目顺利推进。县城建设按下“快进键”。除主城四区,其他15个县(市、区)共谋划396个城建重点项目,截至1-11月,实际开工433个,完成投资270亿元。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538.3亿元,全省排名第4,同比增速6.9%。前三季度全市入统建筑业企业46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47.5亿,同比增长8.3%,建筑业发展态势良好。

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

我市坚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主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持续推进“四地一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协同融合,协同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这一年,交通互联领域,“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推进,长邯聊高铁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先后列入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十四五”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三省三市持续保持密切对接,多领域协同融合取得突破。邯郸国际陆港公司等5条铁路专用线已全部开工建设,磁县鑫泰物流专用铁路工程项目等9条铁路专用线正在办理前期手续。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市具有铁路专用线重点企业2022铁路运输占比为93.3%。

这一年,新兴际华集团将我市列为应急救援装备和特种工程机械装备项目备选单位。成功举办“邯郸市迎新春重点合作项目云对接交流会”,与境内外30余家企业进行网上洽谈对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成效显著。

这一年,新兴际华二级子公司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从北京迁回原驻地武安市工业园,中冶赛迪·永洋重工科技装备制造项目落户永年区,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功能材料落地经开区,中石油年产10万吨润滑脂项目(二期)、魏县北京中车重工整体搬迁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我市。全市与京津地区签约合作项目达65个,总投资385.06亿元。

这是大气治污成效显著的一年——

这一年,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截至12月24日,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87,PM_10、SO_2、NO_2、CO、O_3等5项空气质量指标连续两年全国排名均在后十之外。

水污染防治方面,全市16个国省考断面中14个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优良比例87.5%,优于年度任务目标12.5个百分点。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保持在100%。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三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6.7%。印发《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七项措施》《碳达峰碳中和“1+N”工作方案责任分工》《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研究起草《邯郸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复兴区被评为全国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6个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已完成投资21.98亿元。滏阳河治理获批全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

以人民为中心 民生实事加码“幸福感”

太行山深处,海拔1000多米高的管陶乡岩角村一大早就热闹起来。“老狼”羊汤馆里,老板李学彬进进出出,招呼着游客。

过去,通往岩角村的路只有一条,进出村得“盘旋”两个小时。“四好农村路”白云大道建成通车,原来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现在只需20分钟就能到村。近年来,该村借势打造太行山石屋民宿,成为吸引游客的“招牌”。据悉,武安共打造了38个具有“太行风韵、武安特色”的示范村,搭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武安岩角村

美丽乡村更宜居,城市路网循环畅通。我市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重点打造了东风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魏县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全市基本实现农村环卫保洁公司化、生活污水管控、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建成7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3个全国十大最美乡村、561个省级美丽乡村。

2022年,全市打通主城区20条“断头路”,群众出行更加便捷;东区路网更加完善,陆续启动了西门豹街、军师堡街等9条道路和毛遂大街、廉颇大街跨支漳河大桥等2座桥梁建设。“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工1337公里,危桥改造39座,村道安防工程256.7公里,完成投资35.1亿元,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全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6万公里,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98.1%,行政村通硬化路率达100%。农村公路整体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这一年,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市委、市政府聚焦百姓急难盼愁,持续实施20项民生工程,科学谋划实施10项民生实事,努力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从拓岗到服岗,全力确保全市就业形式总体稳定——

我市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47万余人,开展就业职业培训5.6万人次以上,创建省级劳务品牌6个,完成率102%,其中“实打实梨农”“鸡泽椒匠”“馆陶轴承师”“磁州窑技艺”等6个劳务品牌入选省级劳务品牌。

从“老有所养”到“养老升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我市推动城镇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实现全覆盖,并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信息化平台。通过建设县乡村三级网络建设,构建县乡村衔接互通、功能互补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我市共支持1511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同时,新改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1200张,在岗培训养老机构负责人150人次、养老护理员1000人次,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1511户,完成率100%。

从“适居”到“质居”,让百姓居住更舒适——

全市加大城市更新行动力度,棚户区改造开工棚改安置房6373套,建成3474套,已超额完成省定年度任务;老旧小区改造728个,完成率100%;提前实现“洁净城市”全覆盖;完成10个城中村安置房建设,完成率100%;城市改造提升工程完成“四化”样板示范街道57条、建设口袋公园152个、新建改造公厕196座、重要节点景观亮化57个。磁县中华成语文化小镇等4个特色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清单。

从“更丰富”到“有质感”,让群众业余生活更多彩——

我市以建设“体育强市 健康邯郸”为目标,积极打造体育发展的亮点工作。完善体育设施建设。以筹办河北省第十六届省运会为契机,先后投资20多个亿新建4处大型体育场馆(邯郸体育中心、市综合体育馆、市体育运动学校综合训练馆、市第一中学综合馆),改造提升场馆9处,用于承办省运会赛事活动的28处场馆(场地)全部正式投入使用。南湖体育公园、赵都体育公园等体育公园的完工使用,周围直接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同时随着口袋公园和广场体育健身设施的改造提升,70余个免费开放的全民健身中心、乒乓球训练中心、社会足球场和篮球场等公共体育场馆,不仅打造了我市“15分钟体育健身圈”,更激发了群众体育健身的热情。

面向全市城乡居民共发放“阳光娱乐”文化惠民卡(券)267652张,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全市旅游相关区域建设标准化旅游厕所25座以上;在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新建或更新1253处,建设足球场26片、多功能运动场65片、健身步道113.92公里,高标准开展冰雪赛事活动791场(次)。

Coryright 201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邯郸市委政法委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0030708号-1